自然科学产学研合作情况
校地合作
“十二五”期间,学校与近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50余个县市区开展政产学研合作交流,共建各类合作创新平台30多个,开展各种校地对接活动80余次,有效地促进了校地双方合作共赢和可持续发展。
共建创新平台与合作基地
积极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打造产学研结合载体。学校与湘潭市、株洲市、常德市、怀化市、郴州市、扬中市、新沂市、新疆吐鲁番等地方政府签署了科技战略合作协议,与湘潭高新区、九华经开区、株洲动力谷、韶山高新区等高新园区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
2013年9月,与湘潭经开区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成立科技全面合作领导小组,共建产学研技术服务中心,激励有重大产业带动作用的成果优先在中心孵化、转化,贯彻落实湖南省富民强省战略,推进“四化两型”建设。
2014年7月,在湘潭市政府的支持下,与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工程学院、湘潭高新区、九华经开区共建““一园-三校-两区”模式的湘潭大学科技园,有效整合并高效利用湘潭高新、科技园区优势资源,为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提供有力支撑。
2014年12月,与湘潭市政府、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工程学院、北京大学科研部、湖南高新创业投资集团、湘潭产业投资发展集团、苏州中材非金属矿工业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共建“湘潭市产业创新研究院”,并遴选了8项近期计划重点支持的重大项目,开全省市、州成立产业创新研究院为推动市科技创新的先河,对于发挥湘潭本地的工业基础与科技人才优势,促进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意义重大。2015年6月,在湘潭高新区建立了首个以我校为主导的院士创新产业园,同年11月,又在湘潭经开区成立院士工作站,充分发挥院士专家团队的技术引领作用,为进一步提升园区的科技创新研发能力、壮大湘潭主导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技术支撑和平台支撑,为“十三五”期间全力打造全国有竞争力的国家级科技园区、全省一流的“千亿园区”和长株潭地区领先的科技创新高地注入强大动力、奠定坚实基础。
开展技术项目及成果对接
每年定期组织专家和成果参加由政府相关部门主办的大型科学技术和成果交流活动,积极开展项目与成果对接转化。组织参加了由衡阳市召开省人民政府主办,省教育厅、省经协办、衡阳市人民政府、南华大学、衡阳市高新区、湖南省浙江商会共同承办的2011年“湘商校企(会、园)合作洽谈会”;由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湖南省科技厅、湖南省教育厅、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和长沙市人民政府承办以“产学研金一体化,科技创业在长沙”为主题的中国(长沙)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由湖南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经信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联合主办,省新材料产业协会、省稀土行业协会协办的2013年湖南新材料产业合作对接会;由镇江市政府主办的“喜迎园博•才聚扬中”江洲博士百人工程系列对接活动;由湖南省经信委组织召开的“2014年湖南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合作对接会”;由湖南省环保厅组织召开的“湖南省环保产业供需对接会”;由浏阳市科技局举办的“2015年度浏阳科技活动周”等等,将系列创新科技成果交流会打造成助推产学研用的盛会,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主题,以创新驱动发展为目标,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撑。
选派“科技镇长团” 成员
为深入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积极构筑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我校精心选派年轻干部和科研人员作为“科技镇长团”成员赴南京、无锡、镇江、连云港、徐州等地挂职,为推动地方及企业与学校搭建产学研校企合作联盟,科研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快学校科技成果向地方和企业转化,促进校地校企之间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学校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
校企合作
学校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麓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泰富重装集团、南车集团、海洋石油富岛有限公司、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63975部队、湖南江冶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航工业集团南方动力机械有限公司、湖北大力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等省内外近500家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政产学研合作,签订各类科技合作协议949项,合同经费12986余万元,在石油化工、节能环保、新材料、工业设计及机械装备等领域成果转化特色突出、效果显著,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与中石化合作研发“环己酮肟贝克曼多级重排反应技术”在中国石化巴陵分公司、石家庄炼化分公司、浙江恒逸己内酰胺有限公司得到应用,重排产能得到提升,使整个己内酰胺生产能力从原引进技术的5万吨/年提高到14万吨/年以上,同时对提高产品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产生直接经济效益5亿多元,该技术获得2012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2年与海洋石油富岛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中海化学海南基地富岛一期原料气替代工艺研究”项目,是我校与中海石油的第一次合作,技术投产后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1000余万元,并有效促进了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
开发“重金属废水处理深度处理技术”,针对重金属废水采用常规处理方法难以实现深度净化、稳定达标的技术瓶颈,进行了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及工程应用,技术成果申请发明专利28项,授权16项,成功应用于国内40多家企业,创造经济效益逾10亿元。目前,在湖南郴州市永兴县元泰应用材料有限公司的工程化项目已经稳定运行2年,2013-2014年累计经济效益3000万元;在湖南湘潭市江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工程化项目已经稳定运行5年,2012-2014年累计经济效益1900万元。
与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九方环保机械有限公司、湖南江冶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联合承担2015年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固体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研发”,专项成果铅酸蓄电池破碎分选、铅膏预脱硫及副产物综合利用新技术装备可为我国的废旧铅酸蓄电池机械拆解、自动分选和铅膏清洁再生提供有效技术保障,促进占铅总消费量80%的蓄电池用铅的清洁循环,并大大降低脱硫副产物综合利用能耗。
与株洲永盛电池材料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动力锂电池壳薄膜材料——镍钴二元合金薄膜材料,建成了国内唯一的专业生产线,所组装的电动车动力电源测试效果良好;研发出扣式锂电池外壳薄膜材料——不锈钢带单面镀镍薄膜材料,建设了国内最大的不锈钢单面镀镍薄膜材料的生产线。项目的产业化将解决电动汽车对电池外壳材料一致性和安全性的要求,对我国电动汽车产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先进储能材料等领域有良好的研究基础,与湖南海星高科动力电池有限公司合作承担了2012年湖南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自主发明专利“一种锂二次电池氟化铁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和“一种锂二次电池氟化铋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应用于企业生产中,极大地促进了正极材料的技术创新,为企业新增利润2400余万元。2015年12月,又与湖北大力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签订“高功率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技术”转让协议,此次合作有望大力提升公司在电动汽车方面的生产和研发能力,进而推动湖北省乃至全国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
2014年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签约,由我校工业设计团队承担国家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舱外服工业设计”项目,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中第三步空间站建设的重要内容,得到中国航天员中心领导和专家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标志着我校工业设计团队将承担向世界展示中国航天员形象的光荣使命。
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质量高效率的全自动莲子去芯机和开边机,成功应用于湖南宏兴隆湘莲食品有限公司、湘潭市国宏食品贸易有限公司等湘莲企业,对提升湘莲加工质量、促进我省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和湘莲产业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该成果还在央视十套《我爱发明》节目播出。